诗词原文
别后寄友
唐·韦庄
别君不觉岁时荒,岂意相从魑魅乡。
四海干戈犹未已,一身飘泊欲何之。
愁肠只向金樽断,泪眼唯凭玉箸垂。
他日重逢应未卜,此时分袂最堪悲。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韦庄出身京兆韦氏东眷逍遥公房,早年屡试不第,后因黄巢起义作《秦妇吟》名声大振,乾宁元年(894年),再试时,进士及第,任校书郎,后历任左补阙、左散骑常侍、中书舍人等职,花间派重要词人,与温庭筠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译文
与你分别后,我未曾感觉到岁月的荒芜,哪里料到我们会一同落入这如魑魅魍魉般的乱世之乡,四海之内战乱频仍,仍未平息,而我孤身一人漂泊不定,不知该去往何方,愁绪满肠,只能借酒消愁,却总在金樽前中断;泪眼朦胧,只能依靠玉箸(筷子,此处借指眼泪)来垂落,未来的某一天我们或许还能重逢,但这却难以预料,而此刻的离别却是最让人悲伤的。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分别后的深切思念和漂泊无依的愁苦心境,首联写分别后的感受,虽不觉岁月荒芜,却意外陷入乱世;颔联写战乱未息,自己漂泊无定的现状;颈联通过“愁肠断”和“泪眼垂”两个细节,生动描绘了诗人的愁苦形象;尾联则表达了对未来重逢的不确定和对当前离别的深切悲伤。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后的内心世界,诗人以“岁时荒”和“魑魅乡”两个意象,形象地描绘了战乱带来的荒凉和恐怖,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无奈和忧虑,颈联中的“愁肠断”和“泪眼垂”两个细节,更是将诗人的愁苦心境刻画得淋漓尽致,尾联则通过对比未来重逢的不确定性和当前离别的悲伤,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情感色彩。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韦庄在晚唐至五代时期战乱频仍的背景下创作的,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不断,人民生活困苦,韦庄作为一位敏感的诗人,深刻感受到了这种时代的变迁和人生的无常,在与友人分别后,他深感孤独和无助,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愁苦和思念之情的诗歌,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