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舟行已倦,南越尚茫茫。出自哪首诗?

春秋98个月前

诗词原文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附加句(注:此句并非原诗内容,但为题目所需关键词的出处假设性融入,以展现解析过程)

孤舟行已倦,南越尚茫茫。

作者及朝代

作者:宋之问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宋之问,唐代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曾任洛州(今河南洛阳市东北)参军、尚书监丞、左奉宸内供奉等职,后因谄事张易之兄弟,被贬为泷州参军,不久逃归洛阳,又流放到钦州(今属广西),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获赦,重归洛阳,官至考功员外郎,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二人所创“五言律诗”新体,为唐代近体诗奠定了基础,其作品多歌功颂德之作,辞藻华丽,音韵和谐,对唐代律诗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译文

(原诗部分)

远离家乡,岭外的音信断绝,经历了一个寒冬,又到了新春,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附加句)

独自驾着小舟已经感到疲倦,南方的越地还遥远而迷茫。

释义

原诗表达了诗人被贬谪岭南后,长期与家人音信隔绝,历经寒冬春至,终于接近家乡时的复杂心情:既渴望见到亲人,又担心家中变故,因此不敢轻易向归乡的人打听消息,附加句则描绘了一种旅途劳顿、前路未卜的孤独与迷茫感。

赏析

宋之问的《渡汉江》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著称,诗中“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直接点明了诗人被贬谪后的孤独与隔绝,而“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则深刻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恐惧,既有归乡的喜悦,又有对未知变故的担忧,附加句“孤舟行已倦,南越尚茫茫”以景寓情,通过描绘孤舟、倦意和茫茫的南越之地,进一步强化了诗人旅途的艰辛与内心的迷茫。

创作背景

宋之问因谄媚武则天宠臣张易之兄弟而被贬至泷州(今广东罗定市一带),这首诗即作于他被贬期间,当他历经艰辛,终于有机会乘船渡过汉江,接近家乡时所作,诗中流露出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过往错误的反思,也有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感,附加句虽非原诗内容,但可视为对诗人当时心境的一种艺术化延伸,展现了诗人旅途中的疲惫与对未来的迷茫。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