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行
唐·王勃
木落知寒近,山长见日迟。
霜风惊旅雁,秋草伴征蹄。
野旷人踪少,云深鸟影稀。
前程何处是,望断暮烟迷。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王勃虽为初唐四杰之一,但此诗并非出自其真实作品集中。)
作者简介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文学家、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自幼聪颖好学,六岁即能写文章,被誉为“神童”,他的诗文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尤其擅长骈文,代表作有《滕王阁序》等,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译文
树叶凋零预示着寒冷的冬天即将来临,山峦绵延使得太阳升起得格外迟缓。
秋风带着霜冻惊扰了旅途中的大雁,秋草伴随着行人的马蹄声摇曳。
旷野中人的踪迹稀少,云层深处鸟儿的影子也变得稀疏。
前方的路程究竟在何方?只能望着那迷蒙的暮霭,心中充满迷茫。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秋日山行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换的敏锐感知以及对未知前程的淡淡忧虑,首联“木落知寒近,山长见日迟”以自然现象暗示季节更替,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深远的氛围,颔联和颈联进一步通过“霜风”、“旅雁”、“秋草”、“征蹄”、“人踪少”、“鸟影稀”等意象,强化了旅途的孤寂与荒凉感,尾联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迷茫感。
赏析
本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巧妙地传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首联的“木落”与“山长”不仅描绘了秋日的自然景象,也寓含了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广阔,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与颈联的意象选择富有象征意义,既展现了旅途的艰辛,又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尾联则以问句形式收束全诗,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
创作背景
(虚构)此诗或可设想为王勃在一次秋日山行中的即兴之作,当时,他或许正身处异乡,面对自然景色的变迁,心中不禁涌起对家乡的思念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在漫长的旅途中,他目睹了秋日的萧瑟与荒凉,这些景象触动了他的情感,促使他写下了这首充满感慨与迷茫的诗篇,虽然此诗为虚构,但它却很好地体现了王勃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的文学才华与情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