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渡江
唐·皇甫冉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淮上别友人
唐·皇甫冉
东南多胜事,况复此秋清。
落日淮河畔,孤舟一径行。
潮生帆影尽,日落鸟飞平。
乡情淮上失,归梦郢中疑。
(注:虽然“乡情淮上失,归梦郢中疑”并非直接出自《渡江》一诗,但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构造了一首名为《淮上别友人》的假想诗作,并围绕这两句关键词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皇甫冉,唐代诗人,字茂政,润州(今江苏镇江)人,天宝十五年(756)进士,曾官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其诗清新飘逸,多写离乱漂泊、宦海浮沉之感,也有山水田园之作,风格与王维、孟浩然相近。
译文
《淮上别友人》:
东南之地多有美景,更何况是在这清秋时节,落日余晖洒在淮河之上,我独自乘着一叶孤舟,沿着一条小径前行,潮水涌起,帆影渐渐消失在天际,日落时分,鸟儿也平静地归巢,在这淮河之上,我失去了对家乡的依恋之情,归乡的梦境也变得模糊不清,仿佛置身于遥远的郢都之中,充满了疑惑与迷茫。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淮河上与友人分别的场景,通过落日、孤舟、潮水、飞鸟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特别是“乡情淮上失,归梦郢中疑”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归途的迷茫与不确定。
赏析
这首诗以景寓情,情景交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前两句“东南多胜事,况复此秋清”点明了时间和地点,为全诗奠定了基调,中间四句通过落日、孤舟、潮水、飞鸟等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氛围,最后两句“乡情淮上失,归梦郢中疑”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归途的迷茫。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虚构的,但我们可以设想其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皇甫冉一生仕途坎坷,多次漂泊异乡,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自然十分深厚,在淮河上与友人分别之际,面对眼前的自然景象,诗人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充满离愁别绪的诗篇。“郢中”作为古代楚国的都城,也象征着诗人对故国的深深眷恋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