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国南无畔,扁舟北未期。出自哪首诗?

生辉98个月前

诗词原文

湘南逢雁

唐·钱起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水国南无畔,扁舟北未期。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注:此句为后人添加,非原诗内容,为保持完整性在此说明)

怅望相思地,烟波万里愁。

作者及朝代

作者:钱起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钱起,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诗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知制诰,晚年官至尚书考功郎中,世称钱考功,銮坡二十韵,名动海内,手笔俊拔,尤善五言诗,与大历十才子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唱和,时号“大历十才子”,有《钱考功集》等。

译文

湘江两岸斑竹枝枝连理,一对对鹧鸪在锦翅上双双起飞。

南方水国没有尽头,我驾着小舟漂泊在这无边的水域,不知何时才能北归。

(注:因“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非原诗内容,故在此译文中略去。)

我满怀愁绪地望着这相思之地,烟波浩渺,万里之遥,愁绪难平。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湘江的自然风光和诗人的漂泊生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无法归去的无奈之情,首句以斑竹和鹧鸪起兴,营造出一种凄清哀婉的氛围,次句“水国南无畔,扁舟北未期”直接点出诗人的漂泊无依和归期无望,情感深沉而悲凉,后两句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愁绪,通过“怅望相思地,烟波万里愁”的描绘,将诗人的思乡之情推向高潮。

赏析

这首诗以景寓情,情景交融,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将诗人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斑竹、鹧鸪等具有象征意义的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凄清哀婉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诗人还通过“水国南无畔,扁舟北未期”等诗句,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漂泊无依和归期无望的无奈之情,情感真挚而深沉,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钱起在湘南漂泊时所作,当时,诗人或因仕途不顺,或因战乱流离,身处异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他望着湘江两岸的自然风光,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无法归去的无奈之情,他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充满深情厚意的诗篇,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流离失所的历史背景。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