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夜愁思
唐·杜牧
风辞别叶频惊枕,月引愁心忽入帘。
孤灯寂寂人难寐,独坐萧萧夜正寒。
远望天涯思无尽,近观眼前泪已干。
此情此景谁能解,唯有秋风伴我眠。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创作的模拟作品,非杜牧真实作品,以下解析基于该模拟作品。)
作者简介
杜牧,唐代著名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多咏史抒怀,风格俊爽峭健,后人称之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他的作品在晚唐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风吹落叶频频惊扰我的枕头,月光勾起愁绪忽然照进窗帘。
孤灯下我寂寞难眠,独自坐着,萧萧秋夜正寒。
远望天涯思绪无尽,近看眼前泪水已干。
此情此景谁能理解,只有秋风陪伴着我入眠。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夜中的愁思与孤寂,首联通过“风辞别叶”和“月引愁心”两个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颔联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孤独与难以入眠,通过“孤灯寂寂”和“独坐萧萧”两个场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无奈,颈联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思念和对现实的无奈,远望天涯思绪无尽,近看眼前却已泪干,尾联以“唯有秋风伴我眠”作结,既是对前文愁绪的延续,也透露出一种无奈与自我安慰的情感。
赏析
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愁思与孤寂,诗中“风辞别叶”和“月引愁心”两个意象的运用,既富有画面感,又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诗人通过“孤灯”、“萧萧夜寒”等场景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孤寂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在表达愁思的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坚韧与自我安慰的情感,使得整首诗在悲凉中不失力量。
创作背景
(注:由于此诗为模拟作品,以下创作背景为虚构)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牧晚年时期,当时他仕途不顺,生活孤寂,内心充满了愁思与无奈,在一个秋夜,诗人独自坐在窗前,听着风吹落叶的声音,看着月光照进窗帘,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愁绪,他提笔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内心的苦闷与孤寂,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牧在晚年时期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未来的无奈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