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贱子惭愚懵,平时荷”,我推测您可能是在寻找唐代诗人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原诗中并没有直接连续出现“贱子惭愚懵,平时荷”这样的句子,但“贱子惭愚懵”确实出自此诗,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会对这首诗进行解析,并尽量融入“平时荷”的意境(虽然“平时荷”并非直接出自本诗,但“荷”字在古诗中常有承受、感激之意,可与诗意相契合)。
诗词原文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唐·杜甫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由于全诗较长,这里仅翻译与关键词相关的部分)
我(杜甫)过去年少时,早就充当参观王都的来宾。
读书上万卷,下笔如有神助。
自认为才华出众,能够立刻登上重要的职位。
但此志向竟落空,只好行吟作诗,并非想隐姓埋名。
骑着驴子度过了十三年,在京华过着漂泊的生活。
早上敲过富贵人家的门,晚上追随肥马留下的尘土。
残杯冷炙,到处隐藏着悲辛。
(贱子惭愚懵”的部分)
我(杜甫)这个卑微的人惭愧自己愚昧无知,平时承蒙您的厚爱和关怀。
释义
贱子惭愚懵:自谦之词,表示自己身份卑微且才智有限,感到惭愧和愚昧。
平时荷:虽非原句,但可理解为平时承受、感激对方的关怀和帮助。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写给韦济的,诗中诉说了自己的抱负、遭遇和不平,同时表达了对韦济的感激和敬仰,通过对比自己年少时的豪情壮志与后来的落魄遭遇,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诗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句,更是展现了杜甫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才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此时杜甫已经经历了多次科举不第和仕途不顺的打击,生活困顿,心情抑郁,韦济时任尚书省左丞,杜甫曾向他投赠过干谒诗,希望得到他的赏识和推荐,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既是对自己遭遇的倾诉,也是对韦济的感激和期待。
希望以上解析能够满足您的需求,如果您对诗中其他部分也有兴趣,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