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宫词
唐·王建
楼台耸碧岑,一径入湖心。
不向人争艳,偏宜月照临。
几见承三接,重来侍九韶。
圣明无不在,何处是君恩。
作者简介
王建(约767年-约830年),字仲初,唐代著名诗人,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出身贫寒,早年曾游历四方,后入仕为官,曾任昭应县丞、太府寺丞等职,王建的诗以乐府诗著称,多写宫廷生活、民间疾苦及边塞风光,语言平易近人,风格清新自然,对后世有一定影响,他的作品在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定地位,与韩愈、白居易等人齐名。
译文
楼台高耸在碧绿的山峰之上,一条小径通往湖心深处,它不与人争艳斗丽,却偏偏适宜月光照耀,我曾多次见到它承受皇恩浩荡,如今再次前来侍奉九韶之乐,圣明的君主无处不在,但君恩究竟何在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座楼台及其周围的自然景色,以及诗人对这座楼台所承载的历史与情感的回忆,表达了对君恩难测、世事无常的感慨。“几见承三接,重来侍九韶”两句,意为诗人曾多次见证这座楼台承受皇恩,如今再次前来,却不禁思考君恩究竟何在,流露出一种对世事变迁的无奈与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楼台为线索,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其周围的自然景色,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诗人巧妙地运用“承三接”、“侍九韶”等典故,暗含了对宫廷生活的回忆与感慨,尤其是“几见承三接,重来侍九韶”两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更透露出对君恩难测、世事无常的深刻洞察,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王建仕途中的某个阶段,当时他或许因某种原因再次回到曾经侍奉过的宫廷或宫殿附近,触景生情,回忆起往昔的宫廷生活与所承受的君恩,不禁感慨万千,诗人也借这首诗表达了对世事变迁、君恩难测的深刻认识,以及对未来命运的忧虑与无奈,这种情感与思想在唐代诗歌中较为常见,反映了当时士人阶层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