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越俗怀恩纪
朝代:清代
作者:林则徐
越俗淳风自古敦,怀恩犹自纪前恩。
闽人服教条深省,礼义仁心共日喧。
作者简介
林则徐(1785年-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福建侯官县人,中国清代后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民族英雄,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对于西方文化、科技和传播都有相当多的了解,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他虽在两广抗击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
译文
越地的风俗自古以来就淳朴敦厚,人们心怀感恩,仍然铭记着过去的恩情。
闽地的人们深深信服并遵守着教化的准则,礼义仁心如同日光般普照,四处传扬。
释义
首句“越俗淳风自古敦”描绘了越地(今浙江一带)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的淳朴敦厚的风俗,次句“怀恩犹自纪前恩”表达了越地人民心怀感恩,不忘过去的恩情,第三句“闽人服教条深省”则转向闽地(今福建一带),说明闽地人民深深信服并遵守着教化的准则,内心有着深刻的反省,末句“礼义仁心共日喧”总结了闽地人民所秉持的礼义仁心,如同日光般普照四方,传递着正能量。
赏析
这首诗以越地和闽地的人民风俗为题材,通过对比和描绘,展现了两地人民淳朴敦厚、心怀感恩、遵守教化、秉持礼义仁心的优秀品质,诗中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表达了对两地人民的赞美之情,也寄托了作者对社会的期望和愿景,这首诗也体现了林则徐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林则徐在福建和浙江等地的任职经历有关,在任职期间,他深入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对两地人民的优秀品质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他创作了这首诗来赞美两地人民的淳朴敦厚、心怀感恩、遵守教化、秉持礼义仁心的品质,这首诗也可能寄托了林则徐对社会的期望和愿景,希望人们能够保持这些优秀品质,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