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急宣攘狄,先求禹格苗。下一句是什么?

梦梦108个月前

诗词原文

平蛮诗

唐·白居易

羽檄如流星,军书夜插羽。

剑关烽火急,巴岭烟尘路。

未急宣攘狄,先求禹格苗。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招。

蜡象走林邑,洪涛战淝水。

干戈生杀气,称伐岂无名。

犀弩通中使,龙旗绕外营。

善哉方叔略,请咏《六月》篇。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诗歌理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

译文

军情紧急如流星划过,军书连夜插上了羽毛以示急迫,剑门关的烽火连天,巴岭上烟尘滚滚,战路艰难,尚未急于去平定北方的狄族,却先寻求平定南方的苗族,王师并非喜好战争,而是慎重地招募勇士出征,象兵在林邑奔走,洪涛在淝水上激战,兵器带来了杀气,征伐岂能没有名义?犀弩传递着朝廷的旨意,龙旗环绕着军营,真是方叔的良策啊,请允许我吟咏《六月》的篇章来赞美。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唐朝平定南方蛮族的战争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审慎态度和对将士们的赞美,诗中“未急宣攘狄,先求禹格苗”一句,强调了平定内乱的重要性,体现了诗人对国家稳定的关注。

赏析

这首诗以战争为背景,但并未过多渲染战争的残酷,而是从战略高度出发,展现了唐朝军队平定蛮族的决心和智慧,诗人通过“羽檄如流星”、“剑关烽火急”等生动的描绘,将战争的紧迫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未急宣攘狄,先求禹格苗”一句,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大局的深刻洞察和战略眼光,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有对战争的描绘,也有对和平的向往,是一首充满智慧和情感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白居易在唐朝任职期间,当时唐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势,南方蛮族的侵扰给国家带来了不小的威胁,而北方狄族的势力也在蠢蠢欲动,在这样的背景下,白居易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对国家稳定的关注和对将士们的赞美,他也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一种战略思想,即应先平定内乱,再应对外患,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