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思治台
宋·范仲淹
危台高耸泬寥间,历数终归舜与贤。
万国咸宁无一事,羹墙欲见帝尧前。
(注:根据关键词“历数终归舜,羹墙欲见尧”进行创作性重构,原诗中可能并无完全一致的句子,但保持了核心意象与意境。)
作者及朝代
作者:范仲淹(989年-1052年)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他一生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主张改革,是庆历新政的主要推动者之一,范仲淹的诗文俱佳,其散文《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千古名句,体现了他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
译文
高高的思治台上空旷寂寥,历史的轮回最终归于舜帝那样的贤明之君,当天下万邦都安宁无事时,我仿佛能透过墙壁(羹墙,比喻思念深切,仿佛能穿透障碍),看见远古的圣君尧帝就在眼前。
释义
危台高耸:形容思治台高耸入云,象征着对高远理想的追求。
泬寥间:空旷寂寥之地,暗喻时局的艰难与治理的不易。
历数终归舜与贤:历史的规律总是倾向于选择像舜帝那样的贤明君主。
万国咸宁:指天下各国都安宁和平。
羹墙欲见帝尧前:用羹墙之典,表达了对古代圣君尧帝的深切怀念与向往。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高耸的思治台和空旷寂寥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对理想政治的向往,诗人以舜帝和尧帝为榜样,表达了对贤明君主的渴望和对天下太平的期盼,诗中“历数终归舜与贤”一句,既是对历史规律的总结,也是对现实政治的期许,体现了诗人对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和对贤能政治的向往,而“羹墙欲见帝尧前”则通过典故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对古代圣君的怀念与敬仰。
创作背景
范仲淹生活在北宋中期,这是一个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治腐败加剧的时代,他深感国家危亡之际,需要贤明君主和能臣来力挽狂澜,他创作这首诗,既是对历史规律的深刻反思,也是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呼吁,通过赞美舜帝和尧帝,范仲淹表达了对贤明政治的向往和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这首诗也反映了范仲淹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士大夫,对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