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求贤
唐·杜牧
高名且缓求荆氏,巨室今闻得豫章。
海内文章争似此,林间风致更无双。
清风朗月长相伴,绿水青山永为乡。
他日若随麟凤去,应知此地有甘棠。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展现古代文人对于贤才的渴求与赞美。)
作者简介
杜牧,唐代著名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出身名门望族,祖父杜佑曾任宰相,父亲杜从郁也曾任官,他才华横溢,诗文兼擅,尤其擅长七言绝句,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风格俊爽峭健,后人称之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杜牧的诗歌在晚唐时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暂且不必急于去寻求那像荆轲一样声名显赫的勇士,如今听说在显赫的家族中已经出现了像豫章(比喻栋梁之才)一样杰出的人物,海内文章谁能比得上他,林间的风姿更是无人能及,清风明月与他长相伴,绿水青山成为他永远的故乡,将来如果他像麒麟凤凰一样高飞远走,人们应该记得这个地方曾经有过他这样的甘棠(比喻贤臣)之才。
释义
本诗通过赞美一位贤才,表达了诗人对人才的渴望与珍视,首联“高名且缓求荆氏,巨室今闻得豫章”以荆轲和豫章为喻,说明不必急于寻找声名显赫之人,因为真正的贤才已经出现在显赫的家族之中,颔联“海内文章争似此,林间风致更无双”进一步赞美这位贤才的文采与风姿,颈联“清风朗月长相伴,绿水青山永为乡”则描绘了他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尾联“他日若随麟凤去,应知此地有甘棠”则表达了对贤才未来成就的期待,并希望人们能记住他的贡献。
赏析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贤才的赞美与敬仰,诗中既有对贤才个人品质的赞美,也有对其未来成就的期待,更蕴含了对人才重要性的深刻认识,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宁静致远的氛围,进一步凸显了贤才的高洁品质。
创作背景
(注:由于本诗为虚构创作,以下背景为假设性描述)
在唐代,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士人阶层逐渐崛起,成为国家政治、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力量,杜牧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对人才的渴求与珍视自然不言而喻,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当时社会贤才辈出的欣喜与赞美,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人才的向往与追求,在唐代社会背景下,这首诗无疑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