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
朝代:宋代
作者:释绍嵩
门巷萧条长绿苔,故人容鬓各相衰。
贺客来何多,踏破苍苔径。
清风扫白日,流水静柴扉。
欲问南宗旨,空携拄杖归。
作者简介
释绍嵩,宋代僧人、诗人,生卒年不详,他生活在南宋时期,以诗文闻名于世,尤其擅长描绘山林隐逸生活和禅意盎然的景致,其作品多反映僧侣生活的宁静淡泊,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
译文
门前的小巷寂静冷清,长满了绿色的苔藓,故人们的容颜和鬓发都已衰老,前来祝贺的客人为何如此之多,以至于将那苍翠的苔藓小径都踏破了,清风轻轻吹过,驱散了白日的炎热,流水静静地流淌,柴门紧闭无声,想要询问南宗禅法的要旨,却只能空手携着拄杖而归。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居生活的宁静与来访者的热闹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淡然态度和对禅意的追求,首联写门巷萧条、故人衰老,营造出一种岁月静好的氛围;颔联“贺客来何多,踏破苍苔径”则突然转折,以热闹的场景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宁静;颈联通过清风、流水等自然景象,进一步渲染了山居的清幽;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禅法的探寻与追求,却以“空携拄杖归”作结,留有余味。
赏析
这首诗以山居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诗人以“门巷萧条长绿苔”开篇,既写出了山居的幽静,又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沧桑,颔联的“踏破苍苔径”一句,以动衬静,将贺客的热闹与山居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淡然态度,颈联的清风、流水等自然景象,不仅描绘了山居的清幽环境,也寓含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禅意的追求,尾联则以“空携拄杖归”作结,既表达了诗人对禅法的探寻与追求,又留有余味,引人深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释绍嵩晚年隐居山林之时,作为一位僧人诗人,释绍嵩对禅法有着深厚的造诣和独特的感悟,在隐居山林的日子里,他远离尘嚣,过着宁静淡泊的生活,尽管他身处山林之中,却仍然有世俗之人前来探访和祝贺,这种热闹与宁静的对比,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于是写下了这首描绘山居生活和内心感悟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