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倕伶伦俱未来,相逢尽说非良材。的释义

小星128个月前

诗词原文

叹材

唐·白居易

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

挺高二百尺,本末皆十围。

天子以为梁,太庙以为楹。

匠人斫而舍,有若弃敝屣。

般倕伶伦俱未来,相逢尽说非良材。

勿谓人不识,勿谓材不奇。

勿谓木不大,勿谓山不知。

行逢达官问,此木可堪为。

答云欲构厦,匠氏曷为迟。

无令徒斩伐,致养凌风枝。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诗魔”和“诗王”,他的诗作反映了社会现实,关心百姓疾苦,具有深刻的人民性。

译文

豫樟树生长在深山中,七年之后才能被识别,它高耸入云,高达二百尺,树干和树枝的粗细都达到了十围,天子用它做栋梁,太庙用它做柱子,匠人却砍伐后舍弃了它,就像扔掉破旧的鞋子一样,般倕(古代巧匠)和伶伦(古代乐官)都没有来,遇到的人都说这不是好木材,不要说人们不认识它,不要说这木材不奇特,不要说这树不大,不要说这山不知道它的价值,在路上遇到达官贵人询问,这木材可以用来做什么,回答说想要建造大厦,为什么匠人来得这么迟,不要让这棵树白白被砍伐,要让它继续生长,养育出凌风的枝条。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一棵豫樟树被误认为是“非良材”而遭砍伐的遭遇,表达了诗人对人才被埋没、忽视和浪费的深深忧虑,诗中“般倕伶伦俱未来,相逢尽说非良材”一句,更是直接点出了人才被误解和忽视的现状。

赏析

这首诗以豫樟树为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人才被埋没的社会现象,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豫樟树的高大、奇特和珍贵,却遭到匠人的舍弃和世人的误解,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诗人也通过达官贵人的询问和匠人的迟来,暗示了社会对人才的渴求和忽视之间的矛盾。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白居易个人的遭遇和当时社会的现实有关,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他深知人才被埋没的痛苦,因此通过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和忧虑,唐代社会虽然繁荣,但也存在许多社会问题,如官僚腐败、人才浪费等,这些问题也促使白居易写下了这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诗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