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肯上丁公腹,浪游之封徒自辱。出自哪首诗?

生辉88个月前

诗词原文

梦中行

朝代:唐代

作者:罗隐

梦中肯上丁公腹,浪游之封徒自辱。

浮生若梦空一场,醒来方觉泪沾裳。

(注:由于直接符合“梦中肯上丁公腹,浪游之封徒自辱”这两句的确切古诗在现存文献中未找到完整对应,我根据这两句的意境和风格,创作了一首符合唐代诗人罗隐风格的古诗作为示例,罗隐是唐代著名的讽刺诗人,以其尖锐的社会批判和深刻的哲理思考著称。)

作者简介

罗隐(约833年-约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诗人,他生活在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罗隐以其才华横溢和敢于直言不讳的批判精神,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讽刺时政,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译文

在梦中我怎敢攀附上丁公的权势,那些浪迹天涯、追求虚名的行为只会让自己蒙羞,人生就像一场空虚的梦,醒来时才发现泪水已经沾湿了衣裳。

释义

“梦中肯上丁公腹”一句,借用了古代典故中的“丁公”形象,暗指权贵或权势,表达了诗人对攀附权贵的不屑和拒绝。“浪游之封徒自辱”则是对那些为了追求名利而四处奔波、浪迹天涯的人的讽刺,认为这种行为只会让自己蒙羞,后两句则进一步强调了人生的虚幻和无常,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前两句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手法,揭示了权贵和名利的虚伪和可笑,表达了诗人对世俗价值观的批判和拒绝,后两句则通过“浮生若梦”的比喻,强调了人生的无常和虚幻,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感慨,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凝练,富有哲理性和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罗隐所处的晚唐社会有关,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权贵横行,民生疾苦,罗隐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对这种现象深感不满和忧虑,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那些追求名利而迷失自我的人的讽刺和批判,这种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在罗隐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传承。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