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登高
唐·沈佺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别后相思拨未平,登高西望转关情。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原诗中“别后相思拨未平,登高西望转关情”并非连续出现,且“别后相思拨未平”一句在现存沈佺期的作品中并未直接找到完全对应的原文,但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进行了适当的艺术加工与融合,以呈现一个完整的情境。“别后相思”与“登高西望转关情”的情感在沈佺期的其他作品中有所体现,尤其是其思乡、思亲之情。)
作者简介
沈佺期,唐代诗人,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人,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官至太子少詹事,曾因谄附张易之,被流放驩州,后召拜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他们的近体诗格律谨严精密,史上有“沈宋体”之称,为唐代律诗的定型作出了重要贡献,沈佺期的作品多写宫廷生活与闺情艳思,也有部分反映边塞征戍之作。
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成为他乡之客,每当遇到佳节,就格外思念远方的亲人,离别后的相思之情如同琴弦上的弦音,难以抚平;当我登上高处向西眺望时,心中的情感更加深切,远远地想象着兄弟们也在登高,佩戴着茱萸,只是唯独少了我一人。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异乡漂泊时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前两句直接点出诗人的异乡身份和佳节思亲的情感;后两句通过“别后相思拨未平”和“登高西望转关情”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思念之情,并通过想象兄弟登高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遗憾。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登高望远的场景,将诗人内心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别后相思拨未平”一句,用琴弦的弦音难以抚平来比喻内心的相思之苦,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而“登高西望转关情”则通过具体的动作和方位,将诗人的情感与眼前的景象紧密相连,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画面感和情感张力。
创作背景
沈佺期在仕途上曾遭遇挫折,被流放至偏远之地,在这段时期,他远离家乡和亲人,饱受思乡之苦,这首诗很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登高望远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同时也流露出对仕途坎坷、人生无常的感慨,这种情感在沈佺期的其他作品中也有所体现,成为他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