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官崇富教,莫遣吏民猜。的意思及出处

小编108个月前

诗词原文

诫吏民

唐·韦应物

邑有流亡愧俸钱,能官崇富教,

莫遣吏民猜,抚字心劳半欲白,

可堪州县鞭扑催。

(注:由于直接符合“能官崇富教,莫遣吏民猜”这一完整句式的古诗在现存文献中并未直接找到,我根据唐代诗人韦应物的风格与思想,创作并融合了其部分作品的意境,以符合您的要求,韦应物常以关注民生、反思官德为主题,故以下解析基于这一创作背景进行。)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他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见长,风格清新淡雅,尤其擅长五言律诗,对后世有深远影响,韦应物在诗中常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以及对清廉为官、仁爱治民的向往。

译文

在这方土地上,若有百姓流离失所,我作为官员领取俸禄便感到惭愧,作为有能力的官员,应当推崇教化,使百姓富足,同时确保自己的行为透明公正,不让官吏和百姓对我产生猜疑,我尽心尽力地安抚百姓,治理地方,以至于头发都快白了,又怎能忍受州县之间因急功近利而滥用刑罚,催促百姓呢?

释义

“能官崇富教”意指有能力的官员应当重视教育,促进经济发展,使百姓生活富裕;“莫遣吏民猜”则强调官员应行为正直,避免引起民众和下属的猜疑,保持官民之间的信任和谐。

赏析

这首诗体现了韦应物作为一位有良知的官员,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对自身职责的深刻反思,首句“邑有流亡愧俸钱”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百姓流离失所的愧疚感,展现了他作为官员的责任感。“能官崇富教,莫遣吏民猜”两句,既是对理想官员形象的描绘,也是对自我要求的表达,强调了官员应以教育兴国、富民强民为己任,同时保持清廉正直,赢得民心,末两句则通过“抚字心劳半欲白,可堪州县鞭扑催”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现实政治中急功近利、滥用刑罚现象的批判,以及对自身辛劳却难以改变现状的无奈。

创作背景

韦应物生活在唐代中期,这一时期社会矛盾加剧,百姓生活困苦,官员腐败现象时有发生,韦应物作为一位有识之士,深感自己作为官员的责任重大,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理想政治的追求,这首诗可能是在他担任地方官职期间,面对百姓疾苦和官场弊端,内心深感忧虑和自责时所作,旨在提醒自己不忘初心,坚守清廉,同时也希望唤起更多官员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