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邑需良宰,贤科起茂才。的意思及出处

春秋128个月前

诗词原文

治邑有怀

唐·刘禹锡

远邑需良宰,贤科起茂才。

刀笔安社稷,文章动风雷。

政成期不日,化洽望将来。

会待桑榆日,鸣琴奏雅怀。

作者及朝代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刘禹锡的诗歌风格豪迈,富有哲理性和批判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遥远的城邑需要一位贤能的县令,科举考试中涌现出了杰出的才子,他凭借刀笔之才安定国家,文章气势如风雷般震撼人心,政绩的成就指日可待,教化的普及也指日可望,待到晚年之时,他将会悠闲地弹奏古琴,抒发自己高雅的情怀。

释义

远邑需良宰:偏远的城邑需要一位贤能的官员来治理。

贤科起茂才:科举考试中选拔出了才华横溢的人才。

刀笔安社稷:用文笔和才智来安定国家。

文章动风雷:文章气势磅礴,有如风雷之声。

政成期不日:政绩的成就很快就会显现。

化洽望将来:教化的普及也指望着将来。

会待桑榆日:等到晚年之时。

鸣琴奏雅怀:弹奏古琴,抒发高雅的情怀。

赏析

这首诗是刘禹锡对一位即将赴任的官员的赞美和期望,首联点明主题,指出偏远城邑需要贤能的官员来治理,而科举考试中选拔出的才子正是合适的人选,颔联进一步赞美这位才子的才华,他既能以文笔安定国家,又能以文章震撼人心,颈联则表达了对这位官员政绩和教化成就的期待,尾联则展望了官员晚年的生活,希望他能悠闲地弹奏古琴,抒发自己高雅的情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对贤能官员的赞美和期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刘禹锡在唐代中期所作,当时科举制度已经相当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刘禹锡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哲学家,对科举制度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科举制度下选拔出的才子的赞美和期望,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官员的向往和追求,在唐代中期,社会动荡不安,需要更多贤能的官员来治理国家,刘禹锡的这首诗正是对这一时代需求的反映。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