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野老
唐·杜甫
野老痿羸兼破挈,手携玉杖夜深行。
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译文
村野老人身体衰弱又羸弱不堪,手里拄着玉杖在深夜中行走。
屋檐前有几片无人打扫的落叶,又使得书房的窗户明亮了一夜。
释义
“野老痿羸兼破挈”描述了村野老人的身体状况,痿羸(wěi léi)指身体衰弱羸弱,破挈(qiè)则形容他手中的拐杖破旧不堪。“手携玉杖夜深行”进一步描绘了老人在深夜中拄杖行走的情景。“檐前数片无人扫”转而写到屋檐前的落叶,暗示了老人的孤独与生活的艰辛。“又得书窗一夜明”则以一种乐观的态度,表达了落叶虽带来了不便,但也为书房的窗户带来了一夜的明亮。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村野老人在深夜中行走的情景,以及他生活的艰辛与乐观,首句“野老痿羸兼破挈”直接点明了老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状态,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次句“手携玉杖夜深行”则通过“玉杖”与“夜深”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老人的孤独与坚韧,后两句则通过“檐前数片无人扫”与“又得书窗一夜明”的转折,展现了老人在艰难生活中的乐观态度,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杜甫晚年时期,当时他生活在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时代,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他的诗歌常常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这首诗正是他在晚年时期,面对自己身体衰弱、生活困顿的现状,依然保持乐观态度的真实写照,通过描绘一个村野老人在深夜中行走的情景,杜甫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