曷不听我松上萝。的意思及出处

生辉58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中有感

朝代:唐代

作者:李咸用

岩壁渔矶入翠梧,

烟波日暮绕平芜。

幽人近得丹砂力,

曷不听我松上萝。

作者简介

李咸用,唐代晚期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晚唐至五代初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描写山林隐逸生活,表达了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他的作品在《全唐诗》中有收录,虽然数量不多,但每首都富有深意,体现了晚唐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和个人心境的抒发。

译文

岩石峭壁与渔矶(捕鱼的石台)掩映在翠绿的梧桐树中,傍晚时分,烟波浩渺,环绕着广阔的平野,隐士近来得到了丹砂(古代认为有长生不老之效的矿物)的力量,为何不听一听我这松树上缠绕的藤萝所发出的声音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宁静的山林景象,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首句“岩壁渔矶入翠梧”描绘了山林中的自然美景,次句“烟波日暮绕平芜”则进一步渲染了傍晚时分的宁静与广阔,后两句“幽人近得丹砂力,曷不听我松上萝”则借隐士得到丹砂之力,隐喻诗人内心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同时以“松上萝”的声音作为象征,希望有人能理解并倾听他的心声。

赏析

这首诗以景写情,情景交融,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山林隐逸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诗人以“岩壁渔矶”、“翠梧”、“烟波”、“平芜”等自然元素构建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后两句则通过“幽人”与“松上萝”的对话,隐喻了诗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和对知音的渴望,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意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关,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许多文人墨客选择隐居山林,以逃避现实的苦难,李咸用作为其中的一员,可能也经历了类似的困境和选择,这首诗正是他在隐居生活中,对自然美景的感悟和对内心世界的抒发,通过描绘山林隐逸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诗人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以“曷不听我松上萝”的设问,也透露出诗人对知音难觅的感慨和对精神交流的渴望。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