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古诗出自唐代诗人罗隐的《筹笔驿》,以下是完整的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筹笔驿
唐·罗隐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毕竟趋荣成异代,耻秦空抱鲁连心。
作者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诗人,他生活在晚唐五代时期,一生怀才不遇,屡试不第,晚年依附于吴越王钱镠,任钱塘令、著作郎等,罗隐的诗作风格独特,讽刺辛辣,有“诗中之刺”之称。
译文
(我)被抛弃到南阳去为主公担忧,征讨北方的曹魏和东方的孙吴都竭尽了良谋,时运来时,连天地都鼎力相助;时运一去,即便是英雄也难以施展身手,诸葛亮徒然辅佐了两代幼主,却最终遗憾地受到奸臣谯周的憎恨,毕竟他成就一番霸业而开创了一个异姓的新朝代,使得我这个耻于投降秦国的人只能空怀鲁仲连的报国之志。
释义
首联写诸葛亮抛家别乡,出而辅佐刘备,不辞辛劳地筹划北伐曹魏和东征孙吴的大计,颔联写诸葛亮北伐虽得“天时”,却无奈“运去”,英雄难以施展身手,颈联写诸葛亮辅佐的两代幼主刘禅昏庸无能,听信奸臣谯周之言,投降了曹魏,使诸葛亮一生心血付诸东流,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虽成霸业却非其本心的遗憾,以及自己耻于投降、空怀壮志的无奈。
赏析
这首诗通过回顾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和遭遇,表达了对英雄命运的感慨和对时运的无奈,诗人以诸葛亮的事迹为引子,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诗中“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两句,更是道出了时运对于英雄事业的重要性,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尾联则通过对比诸葛亮和自己,进一步突出了诗人的无奈和遗憾。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罗隐在游览筹笔驿时所作,筹笔驿位于今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境内,相传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时筹划军事、部署兵力之地,罗隐在游览此地时,触景生情,想起了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和遭遇,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筹笔驿》,通过这首诗,罗隐不仅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同情,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