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庭重少身宜退,洛下闲居迹可逃。出自哪首诗?

春秋88个月前

诗词原文

闲居

唐·韦应物

汉庭重少身宜退,洛下闲居迹可逃。

水巷花街人寂寂,竹篱茅舍路迢迢。

朝昏宴坐无拘束,地僻身闲得自由。

莫道此中无乐事,清风明月不须钱。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应物,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他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和隐逸生活著称,风格清新淡雅,情感细腻深沉,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韦应物晚年仕途不顺,转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其诗作多反映这种心境。

译文

朝廷重视年轻人,而我自认为应当退隐,于是在洛阳城下过着闲居的生活,可以避开尘世的纷扰,这里水巷花街寂静无人,竹篱茅舍远在郊外,早晚静坐,没有任何拘束,地处偏僻,身心都得到了自由,不要说这里没有快乐的事情,清风明月都是不需要花钱就能享受的。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淡泊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首联“汉庭重少身宜退,洛下闲居迹可逃”直接点明主题,说明诗人因朝廷重视年轻人而自觉应退隐,选择在洛阳闲居以逃避世俗,颔联和颈联描绘了闲居生活的环境和心境,水巷花街虽美却寂静无人,竹篱茅舍虽简陋却远离尘嚣,诗人在此地早晚静坐,身心自由无拘无束,尾联则以清风明月为喻,说明闲居生活中也有无尽的乐趣,且这些乐趣是金钱无法买到的。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淡雅的语言,描绘了诗人闲居生活的宁静与自由,诗人通过对比朝廷的繁华与闲居的寂静,表达了自己对仕途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水巷花街人寂寂,竹篱茅舍路迢迢”等句,不仅描绘了闲居环境的优美,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尾联“莫道此中无乐事,清风明月不须钱”更是以哲理的笔触,点明了闲居生活的真谛,即真正的快乐不在于物质的丰富,而在于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韦应物晚年时期,诗人仕途不顺,对朝廷的腐败和仕途的艰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转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选择了在洛阳闲居,在这段时期,韦应物创作了大量反映隐逸生活和山水田园风光的诗作,这首《闲居》便是其中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仕途的淡泊和对自然与自由的热爱。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