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春日山中访友》
唐·刘禹锡
仙家春色不曾空,亦有桃花笑春风。
岩下幽居人迹少,林间啼鸟日升东。
云开远岫千峰秀,水落清溪万籁通。
欲问高人去何处,青烟袅袅入苍穹。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仙家春色不曾空,亦有”所虚构之作,历史上刘禹锡并无此确切诗作,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该虚构作品进行。)
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意味,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仙家的春色从未虚妄,也有桃花在春风中欢笑绽放。
岩石下的幽静居所人迹罕至,林间鸟儿在日出东方时啼叫。
云雾散开,远处的山峰秀丽多姿,溪水干涸后,清溪中万籁俱寂却更显通透。
想要询问高人去了哪里,只见青烟袅袅升向苍穹。
释义:
此诗描绘了春日里山中访友所见之景,通过“仙家春色不曾空,亦有桃花笑春风”表达了山中春色之美,不输人间仙境,同时以桃花笑春风的形象,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后文则通过描述幽居、啼鸟、远岫、清溪等自然景象,进一步渲染了山中的宁静与美好,最后以“欲问高人去何处,青烟袅袅入苍穹”作结,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
赏析:
此诗以春日山中访友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中春色的美丽与宁静,诗人以“仙家春色不曾空”开篇,既点明了主题,又赋予了山中春色以超凡脱俗的意境,随后,诗人通过一系列自然景象的描绘,如桃花笑春风、幽居人迹少、林间啼鸟等,将山中的宁静与美好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以“欲问高人去何处,青烟袅袅入苍穹”作结,既表达了对高人的敬仰与向往,又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使得整首诗意境深远,韵味悠长。
创作背景:
(注:由于此诗为虚构之作,以下创作背景为假设性描述)
此诗可能创作于刘禹锡仕途不顺,隐居山林之时,面对官场的尔虞我诈与世俗的纷扰,刘禹锡选择了归隐山林,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在春日里的一次山中访友之行中,他被山中的春色与宁静所深深吸引,于是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通过描绘山中的自然景象与高人形象,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