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与傍人浑不信,山人亲见泪如倾。的意思及出处

生辉98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行见孤松

唐·杜荀鹤

孤松郁山椒,肃爽凌平霄。

既挺千丈干,亦生百尺条。

青青恒一色,落落非一朝。

大庭今已构,惜哉无人招。

寒霜十二月,枝叶独不凋。

说与傍人浑不信,山人亲见泪如倾。

作者及朝代

杜荀鹤,唐代晚期诗人,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他出身寒微,早年曾数次应举不第,后曾隐居庐山、九华山等地,杜荀鹤的诗风质朴自然,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是唐代晚期较有影响的诗人之一。

作者简介

杜荀鹤一生以诗为业,未得显达,他的诗作多抒发个人的抱负和愤懑,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他的诗歌语言平易近人,情感真挚,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杜荀鹤的诗歌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被后人誉为“晚唐杰出诗人”。

译文

孤独的松树矗立在山椒之上,庄重而清爽地凌驾于云霄之间,它既有挺拔的千丈主干,又生出百尺长的枝条,松树常年保持青翠的颜色,这种孤高的姿态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现在朝廷已经构建了宏伟的殿堂,可惜这棵孤松却无人来招揽,即使在寒冷的十二月,它的枝叶也独自不凋零,我跟旁边的人说这些,他们却都不相信,只有我这位山人亲眼见到,感动得泪流满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棵孤独而坚韧的松树,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赞美和对社会现实的无奈,松树象征着诗人的高洁和坚韧不拔,而“大庭今已构,惜哉无人招”则暗示了当时社会对于真正人才的忽视和埋没,最后两句“说与傍人浑不信,山人亲见泪如倾”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人无法理解自己内心感受的无奈和悲伤。

赏析

这首诗以孤松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于高洁品格的赞美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诗中的孤松形象生动而鲜明,既表现了松树的挺拔和坚韧,又寄托了诗人的情感和理想,诗人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现实的看法和态度,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荀鹤隐居庐山、九华山等地期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人才埋没的现象普遍存在,杜荀鹤作为一个有才华的诗人,却未能得到朝廷的重用和赏识,内心充满了无奈和愤懑,他通过描绘孤松的形象,寄托了自己对于高洁品格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他也希望通过这首诗能够唤起人们对于真正人才的关注和重视。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