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寻遗蜕访仙坛,又举空衣返故山。出自哪首诗?

春秋88个月前

诗词原文

寻仙

唐·贾岛

远寻遗蜕访仙坛,又举空衣返故山。

云卧石床高入梦,月临松径冷无眠。

鹤归辽海逾千岁,桃熟秦川近万年。

欲访洞天三十六,春风回首路漫漫。

作者简介

贾岛(779年-843年),字浪仙,一作阆仙,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贾岛被裴度任命为随军,唐武宗会昌初年,贾岛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长江县主簿,不久任普州司户参军,贾岛一生穷愁潦倒,官微职小,但他的创作生涯却因具有传奇色彩而为人传诵,其诗精于雕琢,喜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自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题李凝幽居》),有《贾长江集》。

译文

我远行寻找仙人的遗蜕,探访那传说中的仙坛,却又只带着空空的衣袍返回了故乡的山间,在云雾缭绕中,我躺在高高的石床上入梦,月光洒落在松林小径上,清冷得让人难以入眠,仙鹤从遥远的辽海归来,已逾千年;秦川的桃子也已熟透,近乎万年,我想要探访那传说中的三十六洞天,但回首望去,春风中的路途却是如此漫长而遥远。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贾岛对仙境的向往与追寻,以及追寻无果后的怅然若失,他远行寻找仙人的遗迹,却只能带着空空的衣袍返回,暗示着他对仙境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诗中的“云卧石床”、“月临松径”等描绘,营造了一种幽静而神秘的氛围,进一步烘托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而“鹤归辽海”、“桃熟秦川”等典故,则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神秘色彩。

赏析

这首诗以寻仙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仙境的无限向往和追寻无果后的失落感,诗中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仙境的赞美,也有对现实的无奈,诗人通过“远寻”、“又举”、“云卧”、“月临”等动词和形容词的巧妙运用,将寻仙的过程和心境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诗中的典故和象征手法也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和深度,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贾岛一生穷愁潦倒,官微职小,但他对诗歌创作有着极高的热情和追求,这首诗可能是他在仕途不顺、生活困顿之际,对仙境和超脱现实的向往与追求的一种表达,通过描绘寻仙的过程和心境,诗人既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也寄托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士人对于道教和仙境的普遍兴趣和追求。

就是对这首诗的全方位解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