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行觅幽
唐·李群玉
涧畔多瑶草,松根足伏芝。
云深山色远,路僻鸟声稀。
野老闲相语,樵夫独自行。
何当弃尘事,来此结茅茨。
作者简介
李群玉,唐代晚期著名诗人,字文山,湖南澧州人,他自幼聪颖好学,工于诗文,尤其擅长五言律诗和七言绝句,李群玉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多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他的作品在当时就广受赞誉,被后人誉为“晚唐才子”。
译文
山涧边生长着许多珍贵的瑶草,松树根部则藏着许多灵芝,云雾缭绕使得山色显得更加遥远,道路偏僻导致鸟鸣声也变得稀少,山野间的老人悠闲地交谈着,樵夫则独自一人在山林间行走,什么时候我才能抛弃尘世的烦恼,来到这里搭建一座茅屋隐居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间行走时所见的自然美景和宁静的田园生活,首联“涧畔多瑶草,松根足伏芝”直接点出了山涧边和松树根部生长着许多珍贵的草药和灵芝,展现了山间的富饶与神秘,颔联“云深山色远,路僻鸟声稀”则通过云雾、山色、道路和鸟声等意象,进一步渲染了山林的幽静与深邃,颈联“野老闲相语,樵夫独自行”则描绘了山野间人们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他们的悠闲与自在,尾联“何当弃尘事,来此结茅茨”则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烦恼的厌倦。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山间的美景和宁静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闲适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诗中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将山间的景色和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诗人也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将山间的宁静与尘世的喧嚣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渴望,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山水田园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群玉晚年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诗人对尘世生活感到厌倦和无奈,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更加向往山林间的宁静与自由,他通过描绘山间的美景和宁静的生活来表达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烦恼的厌倦,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生活态度,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