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伏枕他乡几月瘳,秣陵萧瑟已深秋”,这首诗出自清代诗人陈维崧的《浣溪沙·秋夜》,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浣溪沙·秋夜
清代:陈维崧
伏枕他乡几月瘳,秣陵萧瑟已深秋,雨丝烟柳欲绸缪。
欹枕闻时夜迢递,披衣起看月玲珑,寒灯独对苦吟中。
作者简介:
陈维崧(1625年—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清代著名词人、骈文家,出身世家,少负才名,早年科举不顺,后入赘徐氏,郁郁不得志,康熙十八年(1679年)中举,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撰《明史》,工词及骈体文,词风豪放,为“阳羡词派”领袖,有《迦陵文集》《迦陵词全集》等传世。
译文:
我因病卧床在他乡数月才渐渐康复,此时秣陵(今南京)已是一片萧瑟的深秋景象,细雨蒙蒙,烟柳低垂,仿佛要与我缠绵悱恻,我斜靠在枕头上,听着夜里的迢迢更声,难以入眠,于是披衣起身,望着那玲珑剔透的明月,在这寒冷的夜晚,我只能独自对着寒灯,苦苦吟诗。
释义:
这首词通过描绘词人病愈后在他乡深秋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词中“伏枕他乡几月瘳”写出了词人病中的艰辛和康复后的无奈,“秣陵萧瑟已深秋”则点明了时间和地点,营造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雨丝烟柳欲绸缪”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夜的景色,同时也暗含了词人的情感纠葛。“欹枕闻时夜迢递,披衣起看月玲珑”则进一步表现了词人的孤独和难以入眠的心情。“寒灯独对苦吟中”则点明了词人的处境和心境,表达了词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赏析:
这首词以秋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词人病愈后在他乡的孤独和寂寞,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雨丝烟柳”、“玲珑月”等,使得词境更加优美动人,词人也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手法,如将“深秋”与“萧瑟”相对比,将“寒灯”与“苦吟”相联系,进一步加深了词的情感色彩,整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词可能创作于陈维崧病愈后在他乡漂泊的时期,当时他身处异乡,因病卧床数月才渐渐康复,在深秋的夜晚,他独自面对寒冷的灯光和萧瑟的景色,心中充满了孤独和寂寞,他写下了这首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首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文人漂泊不定的现实状况。
希望以上解析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