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观瀑
唐·韦应物
巉岩百尺俯澄潭,天水相和共蔚蓝。
雪舞千峰迎日暮,云开万壑见晴岚。
飞珠溅玉声声远,落月摇光点点寒。
此景人间何处有,只应仙境在尘寰。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虚构之作,韦应物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
作者简介
韦应物(约737年-约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韦应物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著称,风格清新淡雅,情感细腻深沉,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陡峭的岩石高达百尺,俯瞰着清澈的深潭,天空与水面的颜色相互交融,共同呈现出蔚蓝的景象,雪花在千峰之上随风舞动,迎接日暮的降临,云雾散去后,万壑之间露出了晴朗的山岚,瀑布如同飞珠溅玉,声音远远传开,月光在水面上摇曳,闪烁着点点寒光,这样的景色在人间哪里还能找到呢?只怕是只有在仙境中才能见到的吧。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壮丽的山水景观,通过“巉岩百尺俯澄潭,天水相和共蔚蓝”等诗句,展现了岩石的陡峭、潭水的清澈以及天空与水面色彩的和谐之美,后文进一步通过雪舞、云开、飞珠溅玉、落月摇光等意象,丰富了画面的层次和动感,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宛如仙境的氛围。
赏析
这首诗以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壮美与和谐,首联“巉岩百尺俯澄潭,天水相和共蔚蓝”直接点题,突出了岩石的险峻和水色的清澈,同时借天水相融的景象,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颔联和颈联通过雪舞、云开、飞珠溅玉、落月摇光等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动态美,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然世界之中,尾联则以“此景人间何处有,只应仙境在尘寰”作结,既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又寄托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与追求。
创作背景
(由于此诗为虚构之作,以下创作背景为假设性描述)
韦应物在任某州刺史期间,曾游历当地山水,被一处壮观的瀑布所吸引,他站在瀑布旁,望着眼前那高耸入云的岩石、清澈见底的潭水以及天空中变幻莫测的云彩,心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他挥毫泼墨,将眼前的美景化作了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这首诗不仅记录了韦应物对自然美景的亲身感受,也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世界的无限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