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闻雁
宋·陆文圭
塘外轻雷梦未惊,羽书空费墨纵横。
孤灯夜永人千里,断雁声长月五更。
病里不知春早晚,愁中惟觉日西东。
何时得遂归田计,月满西楼酒半醒。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陆文圭
朝代:宋
作者简介
陆文圭,字子方,号墙东先生,江阴(今属江苏)人,南宋末元初学者、官员,他博学多才,精通经史百家之言,曾隐居不仕,后应召入朝,曾任元朝的国子助教、博士等职,陆文圭的诗文作品颇丰,其文风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池塘外传来轻轻的雷声,却未能惊醒我的梦;军书战报虽频繁传来,却只是徒劳地耗费着笔墨,孤灯之下,长夜漫漫,我思念着远隔千里的人;断雁的哀鸣声在夜空中回荡,伴随着五更的月色,病中我全然不知春天的早晚,愁绪中只觉时光匆匆流逝,何时才能实现归隐田园的计划,在那月满西楼的夜晚,半醉半醒之间享受宁静。
释义
首联“塘外轻雷梦未惊,羽书空费墨纵横”描绘了诗人虽身处战乱之中,但雷声并未打扰他的梦境,暗示其内心的平静与超脱;军书战报的频繁传递,却未能改变战局,只是徒增笔墨之劳,颔联“孤灯夜永人千里,断雁声长月五更”通过孤灯、长夜、远人、断雁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孤独之感,颈联“病里不知春早晚,愁中惟觉日西东”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在病痛与忧愁中的心境,对时间的流逝失去了感知,尾联“何时得遂归田计,月满西楼酒半醒”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在这宁静美好的夜晚中寻求心灵慰藉的愿望。
赏析
这首诗以“闻雁”为题,却不仅仅局限于对雁声的描绘,而是借雁声之哀婉,抒发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对时局的忧虑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营造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通过对比(如雷声与梦境的对比、军书与战局的对比)和象征(如孤灯、断雁等象征孤独与思念)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南宋末年至元初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陆文圭作为一位学者和官员,虽然身处乱世之中,但内心却保持着一份超脱与宁静,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在这样的背景下,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