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颂德篇》
朝代:唐代
作者:李隆基
声教所暨无思不顺,海内咸宁日月明。
万国来朝歌盛世,九州共庆乐升平。
龙旗凤辇临丹阙,玉笛金樽醉玉京。
自古帝王皆寂寞,唯留德业在人间。
作者简介
李隆基,即唐玄宗,唐朝第七位皇帝,也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712年-756年在位),他在位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由盛转衰埋下了伏笔,李隆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还擅长文学和音乐,对唐朝的文化艺术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译文
声威教化所到之处,没有谁不顺从;国内一片安宁,日月都显得分外明亮。
万国前来朝拜,歌颂这盛世;九州共同欢庆,享受这升平的喜悦。
龙旗凤辇驾临在皇宫的红墙之下,玉笛金樽在京城中畅饮欢庆。
自古以来帝王都难免感到寂寞,但他们留下的德业却永远流传在人间。
释义
“声教所暨无思不顺”意指皇帝的声威和教化所到之处,人们都心悦诚服,没有不顺从的;“海内咸宁日月明”则形容国内一片安宁,日月都显得分外明亮,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和昌盛,整首诗通过描绘万国来朝、九州共庆的盛况,以及皇帝在皇宫中的奢华生活,展现了唐朝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也表达了作者对帝王德业的赞美和敬仰。
赏析
这首诗以宏大的气势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唐朝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首联“声教所暨无思不顺,海内咸宁日月明”直接点明了主题,即皇帝的声威和教化所到之处,人们都心悦诚服,国家一片安宁,颔联“万国来朝歌盛世,九州共庆乐升平”进一步描绘了万国来朝、九州共庆的盛况,突出了唐朝的国际地位和国内的和谐稳定,颈联“龙旗凤辇临丹阙,玉笛金樽醉玉京”则通过描绘皇帝在皇宫中的奢华生活,展现了唐朝皇室的尊贵和奢华,尾联“自古帝王皆寂寞,唯留德业在人间”则表达了作者对帝王德业的赞美和敬仰,认为帝王虽然寂寞,但他们的德业却永远流传在人间。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隆基在唐朝开元盛世时期创作的,当时,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外交往频繁,万国来朝,国内也呈现出一片和谐稳定的景象,李隆基作为唐朝的皇帝,对国家的繁荣和昌盛感到无比自豪和欣慰,因此创作了这首诗来歌颂盛世,赞美帝王德业,这首诗也反映了李隆基对唐朝未来的期望和愿景,希望唐朝能够永远保持这种繁荣和昌盛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