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音克谐,载夷载简。的解释

生辉78个月前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八音克谐,载夷载简”,这两句实际上出自《尚书·虞书·舜典》,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诗歌作品。《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汇编,主要记载了上古时期的历史事件、帝王诏令、君臣对话等内容,属于五经之一,成书时间跨度大,作者非一人,大致成书于战国时期或更早,由于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诗歌,以下解析将依据《尚书》的特点和背景进行。

诗词原文(节选自《尚书·虞书·舜典》)

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序;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三载,汝陟帝位。”舜让于德,弗嗣,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辑五瑞,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如五器,卒乃复,五月南巡狩;八月西巡狩;十有一月北巡狩:皆如初,归,格于艺祖,用特,五载一巡狩,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作者及朝代

《尚书》成书于先秦时期,具体作者不详,是历代史官、政治家、学者对上古时期历史文献的汇编和整理。

作者简介

由于《尚书》非一人一时之作,故无法提供单一作者简介,但《尚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八音克谐,载夷载简”的部分译文)

八种乐器演奏得和谐美妙,既庄重又简约,没有相互干扰,神与人之间因此达到了和谐。

释义

八音:指中国古代的八种乐器分类,包括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克谐:能够和谐。

载夷载简:既庄重又简约。

赏析

这段文字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音乐和谐美的追求,以及音乐在沟通神人、促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八音克谐,载夷载简”的描述,展现了古代音乐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审美追求。

创作背景

《尚书·虞书·舜典》记载的是上古时期舜帝的事迹,包括他的治国理念、政治制度、文化政策等,其中关于音乐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音乐文化的重视,以及音乐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统一方面的作用,在舜帝的时代,音乐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化手段,通过音乐的和谐之美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和思想,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八音克谐,载夷载简”这两句在原文中并非独立成篇,但它们所蕴含的音乐美学思想和文化价值,对于理解古代中国的音乐文化和社会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