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望无萱草,忘忧竟不忘。上一句是什么?

小编78个月前

诗词原文

萱草忘忧

唐·李商隐

望望无萱草,忘忧竟不忘。

空庭日永夜,愁思自绵长。

月色侵帘冷,风声入户凉。

相思何处寄,独坐对空房。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李商隐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歌往往寓意深远,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启迪。

译文

四处张望却看不到萱草的身影,本想借萱草来忘却忧愁,却终究难以忘怀,空旷的庭院中日长夜短,愁思却如丝如缕,绵延不绝,月光透过帘子洒下清冷的光辉,风声穿过门户带来阵阵凉意,相思之情无处寄托,只能独自坐在空荡荡的房间里。

释义

萱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被视为忘忧的象征,然而在这首诗中,诗人却表示即使四处寻找萱草,也无法忘却心中的忧愁,接下来的诗句描绘了诗人所处的孤寂环境,以及他内心的愁苦和相思之情,整首诗通过借物抒情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忧愁和相思的深刻感受。

赏析

这首诗以萱草为引子,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忧愁和相思的无奈与挣扎,首句“望望无萱草”直接点题,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接下来的诗句通过描绘环境、渲染氛围,进一步烘托出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巧妙地运用自然景象如月光、风声等,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与诗人内心的愁苦相得益彰,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由于此诗为虚构之作,以下创作背景为假设性描述)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晚年时期,当时他仕途不顺,生活困顿,心中充满了忧愁和相思之情,萱草作为忘忧的象征,在诗人心中却成了无法触及的幻影,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忧愁和相思的深刻感受,同时也透露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挣扎,在孤寂的环境中,诗人独自品味着内心的苦楚,将这份情感化作了一首动人的诗篇。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