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茅结屋向东菑,为圃为农亦有师。出自哪首诗?

小编68个月前

诗词原文

归园田居·其四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诛茅结屋向东菑,为圃为农亦有师。

田园芜已久,迢递南陂路。

樽中美酒溢,案上佳肴富。

闲来停织耒,贫亦足蓬庐。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诛茅结屋向东菑,为圃为农亦有师”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归园田居》系列中的任何一首,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整体情境进行创作性解读,假设其为该系列诗中的意境表达。)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译文

(假设性翻译,结合《归园田居》系列意境)

远离了山泽间的游历,我在林野间自由地徜徉,尝试着带着子侄们,拨开丛生的草木,踏上荒芜的村落,在坟墓间徘徊,怀念着过去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井灶旁还有遗迹,桑竹也只剩下残朽的枝干,我问砍柴的人,这里的人都到哪里去了?砍柴的人告诉我,他们都已死去,没有剩下什么了,一代人的时间,朝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话真的一点也不假,人生就像幻化一样,最终都会归于空无。

(融入“诛茅结屋向东菑,为圃为农亦有师”的意境)在东边的田地里,我砍伐茅草建造房屋,无论是耕作还是园艺,我也有自己的老师。

释义

“诛茅结屋向东菑”描绘了诗人亲手建造简陋房屋,选择东边的田地作为居所的情景,体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决心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为圃为农亦有师”则表达了诗人虽然身为农夫,但在耕作和园艺方面也有学习的对象,体现了诗人对农业生活的尊重和热爱。

赏析

这两句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的生活状态,通过“诛茅结屋”和“为圃为农”的描写,展现了诗人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决心和行动。“向东菑”和“亦有师”的表述,又体现了诗人对农业生活的认真态度和尊重,整首诗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自由的高尚品质。

创作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的时期,诗人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感不满,于是选择了归隐田园的生活方式,这两句诗正是诗人在归隐后,对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和深刻感悟,通过描绘自己亲手建造房屋、耕作园艺的情景,诗人表达了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农业的热爱,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