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几苟不早,屈辱终难排。的释义

梦梦158个月前

诗词原文

杂诗

朝代:魏晋

作者: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晋文览功业,庶人咸自效。

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莽。

龙亢彼何罪,乃遇罹祸殃。

虽复百世后,犹能恣意伤。

见几苟不早,屈辱终难排。

苍雁独戢翼,飞鸿历长坂。

但闻前古然,此道今已邈。

蹉跎岁月馀,何由观坟典。

作者简介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临淄)人,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左思自幼其貌不扬,说话口吃,但志向高远,他不好交游,勤学不倦,博览群书,左思曾构思十年,写成《三都赋》,一时广为传抄,洛阳为之纸贵,左思出身寒微,却对当时的门阀制度深恶痛绝,他在诗中抒发了对世族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抗争,表达了对平等、公正的渴望。

译文

茂盛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苗生长在山头上,凭它一寸一寸地生长起来的茎干,怎么能遮盖住高达百尺的松树呢?世袭的贵族子弟登上高位获得了权势,有才能的人却埋没在低下的职位中,这是所处的地位不同使他们这样的,由来已久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汉代金日磾和张安世二家就是靠了祖上的遗业,子孙七代做了高官。(汉文帝时的冯唐难道还不算是个奇伟的人吗?可就因为出身微寒,白首之年仍不被重用。)晋文公重耳亲近有功劳的人,所以普通人都能为他效命,可是哪一个时代没有杰出的人才呢?为何许多有才能的人都被埋没在社会最下层,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而沦为草野之民呢?龙亢县的侯印又犯了什么罪呢?竟遭灭门之灾,虽然事情已过了几百年,到现在人们还感到悲愤难平,如果看不到细微的预兆,不及时采取措施,那么屈辱的事情终究难以避免,就像那孤独的苍雁收敛了翅膀,而飞鸿却已掠过了辽阔的原野,只听说古代有这样的事情,而今天这样的道理却已经变得非常遥远了,岁月蹉跎流逝,哪里还有机会去研读古代的典籍呢?

释义

“见几苟不早,屈辱终难排”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如果看不到事情发展的苗头或预兆,不及时采取行动,那么屈辱的事情终究难以避免或消除,这里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强调了预见和行动的重要性。

赏析

这首诗以涧底松和山上苗为喻,形象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门阀制度的弊端,诗人通过对比和反问,表达了对世族门阀制度的强烈不满和对平等、公正的渴望,诗人也通过描绘历史典故和自然现象,进一步强调了预见和行动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和抗争,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左思生活在西晋时期,这是一个门阀制度森严、社会阶层固化的时代,出身寒微的左思虽然才华横溢,但始终未能得到重用,这使他深感愤懑和不平,在这样的背景下,左思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世族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抗争,同时也抒发了对平等、公正的渴望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也展现了左思作为一位文学家的深刻思考和敏锐洞察力。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