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
唐·皎然
松树曾巢鹤,溪流可浣花。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家。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衿。
谢公今已去,谁复继尘襟。
作者及朝代:
皎然,唐代诗僧,俗姓谢,字清昼,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他是南朝谢灵运十世孙,早年出入儒、墨、道三家,安史之乱后皈依佛门,居吴兴杼山妙喜寺,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名士交往唱酬,为唐代著名的诗僧、茶僧,皎然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及大量诗作颇为后人重视。
作者简介:
皎然一生崇佛好茶,作风清高,他的诗歌多写山水田园、佛寺禅境,以及隐居的闲适生活,他的诗风清丽闲淡,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颇受后人推崇,皎然还是一位茶学专家,著有《茶诀》一卷,惜已失传,他对茶道的贡献在于将饮茶的精神提升到“茶道”的高度,并首次提出“茶道”的概念。
译文:
松树上曾有鹤筑巢而居,清澈的溪流可以用来浣洗衣裳和花朵,闲静的柴门正对着山路,深绿的柳荫掩映着读书人的家,每当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幽暗的光影便映照在白日里,清亮的光辉则照耀着我的衣裳,如今谢公已经离去,又有谁能继承他高洁的情怀和衣钵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山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松树、溪流、闲门、深柳等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清幽雅致的山水画卷,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自己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洁情怀的追求。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山居生活的闲适与美好,首联“松树曾巢鹤,溪流可浣花”以鹤巢松树、溪流浣花两个意象,展现了山居环境的清幽与雅致,颔联“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家”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山居生活的宁静与闲适,闲门、山路、深柳、读书家等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颈联“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衿”通过光影的描绘,展现了山居生活的静谧与清幽,尾联则以“谢公今已去,谁复继尘襟”作结,表达了诗人对高洁情怀的追求和对谢公(指谢灵运)的敬仰与怀念,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皎然在山居生活中所作,具体创作时间已难以考证,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山居生活充满了热爱和向往,他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自己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对高洁情怀的坚守,诗中也流露出对前人(如谢灵运)的敬仰与怀念,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