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江上闻笛
唐·张祜
忆从谢病去长安,五见江南芳蕙残。
笛里声声哀且怨,夜深吹过水云寒。
作者及朝代
张祜,唐代诗人,约生于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卒于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4),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早年寓居姑苏(今江苏苏州),曾漫游各地,晚年隐居润州鹤林寺,他一生未得显达,但诗名远播,与杜牧友善,常相唱和,张祜的诗风清新明快,尤擅长宫词,有《张祜集》传世。
作者简介
张祜是唐代中晚期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也有抒发个人情感、描绘自然风光的佳作,他的宫词尤为著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宫廷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张祜一生虽未得志,但其诗歌成就却为后世所铭记。
译文
回忆起我因病离开长安的日子,到如今已经五次见到江南的芳草凋零,笛声中传来声声哀怨,夜深人静时,那笛声穿越寒冷的水云,更添几分凄凉。
释义
首句“忆从谢病去长安”点明了诗人因病离开长安的往事,奠定了全诗怀旧的基调,次句“五见江南芳蕙残”则通过时间的流逝,展现了诗人对江南岁月的感慨,后两句“笛里声声哀且怨,夜深吹过水云寒”以笛声为媒介,将诗人的哀怨之情与夜晚的寒冷氛围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凄清、哀婉的意境。
赏析
这首诗以“江上闻笛”为题,通过描绘诗人因病离开长安后,在江南多次见到芳草凋零的景象,以及夜晚听到笛声的哀怨,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诗中“笛里声声哀且怨”一句,以笛声为象征,将诗人的情感与音乐相结合,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动人,诗人通过“夜深吹过水云寒”的描绘,将夜晚的寒冷与笛声的哀怨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使得全诗的情感色彩更加浓郁。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张祜的生平经历有关,张祜一生未得显达,曾因病离开长安,游历江南,在江南的岁月里,他或许多次见到芳草凋零的景象,感受到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而夜晚听到的笛声,则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哀怨之情,促使他写下了这首充满怀旧和哀愁的诗歌,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张祜对往事的深深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感慨,同时也能够领略到他诗歌中那种深沉、动人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