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厌承明庐,补郡非所求。的释义

春秋118个月前

诗词原文

杂诗

朝代:魏晋

作者:左思

秋风何飒飒,白露沾我裳。

明月照我影,清夜何茫茫。

宁厌承明庐,补郡非所求。

还从灞陵醉,别赋中川流。

作者简介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临淄)人,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名噪一时,造成“洛阳纸贵”的现象,左思出身寒微,但才华横溢,早年曾以妹左棻的才名被召入宫中,任秘书郎,他性格耿直,不善逢迎,在官场中郁郁不得志,后辞官归隐,专注于文学创作,左思的诗作风格独特,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秋风为何如此萧瑟,白露沾湿了我的衣裳。

明月映照着我的身影,清冷的夜晚何其漫长。

我岂会厌倦那承明庐的显赫,出任郡守并非我的志向。

还是让我从灞陵醉归,再为中川流水赋诗一首吧。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首句以秋风、白露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冷、萧瑟的氛围,暗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不满,诗人直抒胸臆,表明自己虽然有机会在朝廷中担任高官(承明庐代指朝廷),但这并不是他所追求的,他更渴望的是能够摆脱官场的束缚,回归自然,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最后两句,诗人以醉归灞陵、赋诗中川流的形象,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象开篇,寓情于景,巧妙地传达了诗人的情感,诗人通过对比自己在官场中的生活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诗中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又有对理想的憧憬,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这首诗也反映了魏晋时期士人追求个性自由、反抗封建礼教束缚的时代精神。

创作背景

左思生活在魏晋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的时代,士人们普遍对现实不满,追求个性自由和理想生活,左思虽然才华横溢,但在官场中却郁郁不得志,备受排挤,这种经历使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官场的黑暗和腐败,从而产生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而成的,它既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