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望马丘
唐·王维
飞泉洒濠梁,高澨望马丘。
远树含烟翠,孤云逐水流。
蝉鸣林愈静,鸟啼山更幽。
欲问归何处,苍茫云海间。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译文
飞瀑如泉,洒落在濠梁之上,我站在高高的水边,远望着马丘的方向,远处的树木在烟雾中显得更加青翠,孤独的云朵随着水流缓缓飘荡,林中的蝉鸣声让树林显得更加寂静,山中的鸟啼声让山谷更加幽深,想要询问归途在何方,只见苍茫的云海无边无际。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站在高处远眺的景象,飞瀑、远树、孤云、蝉鸣、鸟啼等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山水画卷,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归途的迷茫和对自然的无限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首联“飞泉洒濠梁,高澨望马丘”直接点题,描绘了诗人所处的位置和眼前的景象,颔联“远树含烟翠,孤云逐水流”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远处的树木和云朵描绘得栩栩如生,富有诗意,颈联“蝉鸣林愈静,鸟啼山更幽”以动衬静,通过蝉鸣和鸟啼声,反衬出林子和山谷的寂静和幽深,尾联“欲问归何处,苍茫云海间”则表达了诗人对归途的迷茫和对自然的无限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王维晚年隐居期间,王维晚年信奉佛教,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常常游历山水之间,以诗画寄托情怀,这首诗可能就是他在游历过程中,看到眼前的美景,心生感慨,从而创作出来的,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也体现了王维诗歌中常见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