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吟独坐独愁颜,自是平生未惯。的解释

生辉108个月前

诗词原文

独愁

宋·杨万里

独吟独坐独愁颜,自是平生未惯闲。

病里看春都过尽,雨余寻竹又斓斑。

作者及朝代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作者简介

杨万里早年多次拜他人为师,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举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官、东官侍读、秘书监等,在朝廷中,杨万里是主战派人物,绍熙元年(1190年),借焕章阁学士致仕退居吉水,庆元二年(1196年)病逝,享年八十岁,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译文

独自吟诵,独自坐着,脸上满是愁容,这平生从未习惯过的闲适生活让我感到不适,在病中看着春天悄然流逝,雨后去寻找竹林,却发现竹子上又布满了斑斓的色彩。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自一人的孤寂心境,以及对闲适生活的不适应,首句“独吟独坐独愁颜”直接点出了诗人的孤独与愁绪;次句“自是平生未惯闲”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闲适生活的不习惯;后两句通过“病里看春”和“雨余寻竹”两个场景,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

赏析

这首诗以“独”字贯穿全诗,营造出一种孤寂、冷清的氛围,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独吟、独坐、独愁,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不适应和内心的苦闷,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春天的留恋和对自然的热爱,通过“病里看春”和“雨余寻竹”两个细节,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自然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杨万里晚年退居吉水期间,在朝廷中,杨万里是主战派人物,但晚年因政见不合而多次遭贬,退居吉水后,他过上了相对闲适的生活,但内心却充满了矛盾和苦闷,这首诗正是他这种心境的写照,通过描绘自己的孤独和愁绪,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