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置功名念,羊裘作钓翁。下一句是什么?

梦梦128个月前

诗词原文

严陵钓台

唐·汪遵

七里滩声起暮钟,

青峰相对夕阳中。

溪边人弃置功名念,

羊裘作钓翁。

作者简介

汪遵,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全之,一字有道,宣州泾县(今属安徽)人,初为小吏,后折节读书,隐居山林,曾应进士举,不第,著有《汪遵集》一卷,今存诗五十余首,多怀古诗,咏史之作,借古讽今,格调慷慨悲凉,多用乐府旧题。

译文

七里滩上传来了傍晚的钟声,两座青翠的山峰在夕阳的映照下相对而立,溪边的人已经抛弃了追求功名的念头,穿着羊皮袄子做起了钓鱼的隐士。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严陵钓台的景色,以及严子陵(东汉隐士,曾拒绝光武帝刘秀的征召,隐居垂钓于富春江畔)放弃功名、归隐山林的高洁情操,七里滩、青峰、夕阳等自然景物与严子陵的弃世隐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其淡泊名利、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

赏析

汪遵的这首《严陵钓台》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宁静淡泊的隐士生活图景,首句“七里滩声起暮钟”,以暮钟的悠扬之声开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次句“青峰相对夕阳中”,通过青峰与夕阳的对比,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清幽与宁静,后两句“溪边人弃置功名念,羊裘作钓翁”,则直接点明了严子陵的隐士身份和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使全诗的主题得以升华。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自然景物与人物情感相得益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诗人通过对严子陵的赞美,也表达了自己对淡泊名利、追求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创作背景

汪遵生活在唐代中后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的时期,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汪遵深感失望和无奈,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历史,通过对古代隐士的赞美和向往,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这首《严陵钓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诗人通过描绘严子陵的隐士生活,寄托了自己对宁静淡泊生活的向往和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也反映了唐代士人阶层中普遍存在的归隐思想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