涧风秋咽角,岭月晓悬弓。的意思及出处

风云118个月前

诗词原文

边关夜思

唐·李益

涧风秋咽角,岭月晓悬弓。

人依远戍火,雁下失城空。

作者简介

李益(约748年-约829年),字君虞,唐代诗人,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居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译文

秋风在山涧中呼啸,仿佛吹得号角声都显得低沉而哀伤;拂晓时分,山岭上的月亮高悬,如同悬挂的弯弓,人们依靠着远方戍楼上的火光取暖,大雁南飞,失守的城池显得格外空旷。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边关秋夜的景象,通过自然景物与人文景观的结合,营造出一种荒凉、孤寂的氛围,涧风、秋角、岭月、悬弓等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边关特有的夜景,而“人依远戍火”与“雁下失城空”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荒凉感,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生活艰辛的同情以及对国家边疆安全的忧虑。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寓情于景,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边关秋夜的独特魅力,首句“涧风秋咽角”,以“咽”字形容风声与号角声交织的凄凉,富有音乐性和画面感;次句“岭月晓悬弓”,以“悬弓”比喻月亮,既形象又富有想象力,为全诗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后两句则通过人与雁的描写,将边关的荒凉与孤寂推向高潮,使全诗情感更加饱满。

创作背景

李益生活在唐代中期,这一时期边疆战事频繁,国家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作为一位有抱负的诗人,李益对边疆将士的艰苦生活有着深刻的体会和同情,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游历边关或听闻边关战事时,有感而发之作,通过描绘边关秋夜的景象,诗人不仅表达了对边疆将士的深切关怀,也寄托了对国家安宁的渴望和对边疆安全的忧虑。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