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冠多误身,识字用心苦。全诗是什么?

小编88个月前

诗词原文

杂曲歌辞·行路难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衿青青徒自怜,儒冠多误身。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关键词句:儒冠多误身,识字用心苦。

(注:虽然“儒冠多误身,识字用心苦”并非连续出现的两句,但“儒冠多误身”确实出自此诗,且“识字用心苦”的意境与诗中表达的读书人的苦楚相呼应,故在此一并解析。)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歌想象丰富,风格豪放飘逸,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白一生游历四方,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译文

(针对“儒冠多误身”一句)

读书人往往因追求学问和功名而陷入困境,儒生的帽子(象征学问和身份)常常让人误入歧途,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释义

“儒冠多误身”意指许多读书人虽然饱读诗书,却因时运不济或社会环境的限制,难以施展才华,甚至因此遭遇不幸,这句话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与悲哀。

赏析

李白在这首诗中,通过丰富的比喻和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人生道路的困惑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儒冠多误身”一句,深刻揭示了古代读书人的悲剧命运,他们虽然拥有知识,却往往因社会的不公和个人的际遇而难以实现自我价值,李白以自身的经历为鉴,对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不屈不挠、追求自由的决心。

创作背景

《行路难》组诗是李白在天宝初年离开长安后,面对仕途的挫折和人生的坎坷,所写下的一组抒发个人感慨和人生哲理的诗篇,这组诗反映了李白在仕途失意后的苦闷心情和对现实社会的深刻认识。“儒冠多误身”一句,正是李白在反思自己及周围读书人的命运时,所发出的深沉感慨,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李白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追求的执着精神。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