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梦入真君殿,也学传呼观主来。上一句是什么?

生辉108个月前

诗词原文

游山

唐·李中

寻幽入古寺,何处觅天台。

树色侵衣冷,泉声入耳哀。

何时梦入真君殿,也学传呼观主来。

作者简介

李中,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晚唐至五代时期,他生平事迹记载不多,但诗作颇丰,以写山水田园、隐逸生活为主,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李中的诗歌在当时颇受好评,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译文

我寻觅幽静之地,走进了古老的寺庙,却不知何时能找到那传说中的天台仙境,四周的树色仿佛侵入了我的衣裳,让我感到一阵寒意;泉水的声音传入耳中,带着一丝哀愁,我暗自思量,何时能在梦中进入真君的殿堂,也像那些道士一样,被传呼去见观主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山访古寺的情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幽静、超脱生活的向往。“何时梦入真君殿,也学传呼观主来”两句,更是表达了诗人对道家仙境的憧憬,希望能在梦中进入真君的殿堂,体验那种超凡脱俗的生活。

赏析

这首诗以游山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营造了一种幽静、清冷的氛围,诗人用“寻幽入古寺”开篇,点明了游山的主题,何处觅天台”一句,又引出了对仙境的向往。“树色侵衣冷,泉声入耳哀”两句,通过树色和泉声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幽静、清冷的氛围。“何时梦入真君殿,也学传呼观主来”两句,则是诗人情感的升华,表达了他对道家仙境的无限憧憬。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游览山水、探访古寺时,被那里的幽静、清冷氛围所感染,从而产生了对道家仙境的向往,在晚唐至五代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往往通过游历山水、探访古迹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和超脱,这首诗正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情感,寄托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世界的超脱。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