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寻仙
唐·李商隐
何处寻归路,蓬山不死乡。
云深千丈瀑,水阔万重浪。
鹤舞松间月,仙吟竹上霜。
凡尘多苦厄,谁与共徜徉。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李商隐的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虚构内容展开。)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擅长律诗和绝句,尤其以爱情诗和无题诗著称,他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也常含有深邃的寓意和丰富的象征意义。
译文
在何处才能找到回归的路,通向那传说中的蓬莱仙山——不死之乡?云雾缭绕之中,有千丈高的瀑布倾泻而下,水面广阔无垠,波涛汹涌,仙鹤在松树间翩翩起舞,月光洒落其上;仙人则在竹子上吟咏诗句,霜花点缀其间,凡尘俗世充满了苦难和厄运,又有谁能与我一起在这仙境中自由徜徉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虚幻的仙境,表达了诗人对超脱尘世、追求永恒与自由的渴望,诗中“蓬山不死乡”象征着理想中的仙境,“云深千丈瀑,水阔万重浪”则描绘了仙境的壮丽景象。“鹤舞松间月,仙吟竹上霜”则进一步渲染了仙境的清幽与高雅,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凡尘苦难的厌倦和对仙境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仙境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个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蓬山不死乡”、“鹤舞松间月”等,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神秘和浪漫的色彩,诗人也巧妙地通过对比凡尘与仙境的差别,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虚构)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时期,面对现实的种种不如意,诗人内心充满了苦闷和迷茫,他通过想象和描绘一个虚幻的仙境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理想,在这个仙境中,他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也表达了自己对超脱尘世、追求永恒与自由的渴望,虽然这首诗是虚构的,但它却深刻地反映了李商隐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和情感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