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祥符行幸城无水,跨野疏泉此山足。的解释

春秋108个月前

诗词原文

祥符行

宋·王安石

人言祥符行幸城无水,跨野疏泉此山足。

玉虹垂地天为低,云涛翻空山欲浮。

风雷飒飒随龙起,鸾凤翩翩逐辇游。

圣主忧民思欲济,灵泉自涌溢清流。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译文

人们都说祥符年间皇帝出行时城中缺水,但在这座山上开凿水渠引水便足够了。

彩虹如玉带般垂挂于地面,仿佛天空都因此变得低矮;云雾波涛在空中翻滚,山峦似乎要漂浮起来。

风雷之声伴随着龙旗升起,鸾凤翩翩起舞跟随着皇帝的车辇遨游。

圣明的君主忧虑百姓的疾苦,想要解救他们,于是灵泉自行涌出,清流四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宋神宗在祥符年间出行时,面对城中缺水的困境,通过在山间开凿水渠引水的情景,诗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和皇帝出行的威严,同时也表达了皇帝忧民爱民、为民解忧的情怀。

赏析

这首诗以祥符行幸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皇帝出行的盛况,展现了王安石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抱负,诗中“玉虹垂地天为低,云涛翻空山欲浮”等句,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壮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圣主忧民思欲济,灵泉自涌溢清流”等句,则表达了皇帝忧民爱民、为民解忧的情怀,体现了王安石的民本思想和政治理想。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宋神宗时期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宋神宗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变法措施,旨在富国强兵、改善民生,变法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阻力和困难,王安石作为变法的倡导者和执行者之一,深知民间疾苦和变法的重要性,他在这首诗中以祥符行幸为背景,通过描绘皇帝忧民爱民、为民解忧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变法的坚定信念和对皇帝的忠诚拥护,也寄托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和期望。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