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江亭晚望
唐·宋之问
浩渺浸云根,烟岚出远村。
鸟归沙有迹,帆过浪无痕。
胜地几回经战马,客舟千里听啼莺。
长堤春柳绿,花影乱纷纷。
作者及朝代
作者:宋之问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宋之问,唐代著名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累迁尚书监丞、中书舍人,曾因事获罪贬泷州参军,不久逃归洛阳,后转考功员外郎,武后时,因谄事张易之兄弟,被贬为泷州参军,景龙中,累迁考功员外郎、修文馆学士,知贡举,中宗复位后,以谄事二张,出为越州长史,睿宗立,流钦州,赐死于徙所,有集四卷,宋之问诗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多应制之作,文辞华靡,为近体诗之定型者。
译文
浩渺的江水浸没了云根,烟岚从远处的村庄袅袅升起,鸟儿归巢沙地上留下足迹,帆船驶过江面却未留下痕迹,这胜地多少次经历了战马的践踏,而今我乘舟千里只听到黄莺的啼鸣,长堤上春柳翠绿,花影随风摇曳,纷乱迷人。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江亭晚望的壮丽景色,同时融入了诗人对历史沧桑和个人漂泊的感慨,首联写江水浩渺、烟岚缭绕的远景;颔联通过“鸟归沙有迹,帆过浪无痕”的对比,展现了自然界的微妙变化;颈联“胜地几回经战马,客舟千里听啼莺”则透露出诗人对历史的沉思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尾联以春柳绿、花影乱的景象作结,为全诗增添了一抹生机与活力。
赏析
这首诗在写景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与思绪,颈联“胜地几回经战马,客舟千里听啼莺”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既表达了诗人对胜地历经战火、沧桑变迁的感慨,又抒发了自己漂泊异乡、远离家乡的愁绪,通过对比与联想,诗人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紧密结合,使全诗意境深远,韵味悠长。
创作背景
宋之问在仕途上曾历经坎坷,多次被贬谪,这首诗可能是在他被贬期间,乘舟漂泊至某处江亭时所作,面对眼前的壮丽景色,诗人不禁想起了自己坎坷的仕途和漂泊的人生,于是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充满感慨与深情的诗作,通过描绘江亭晚望的景象,诗人表达了对历史的沉思、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