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惟自孔氏,时止亦时行。的释义

春秋78个月前

诗词原文

中庸吟

宋·邵雍

道不远人人在道,恭惟自孔氏时止亦时行。

中无定体随物用,功业见乎动与静。

作者及朝代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他自幼随父迁居共城(今河南辉县市),后出游河、汾、淮、汉,居洛阳近三十年,将家族迁于洛阳,邵雍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是北宋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精通易学,创立了“先天学”,并著有多部著作,如《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作者简介

邵雍一生不仕,以讲学、著书为业,晚年定居洛阳,与司马光、富弼、吕公著等交往甚密,他创立了“先天学”,认为宇宙万物皆由“太极”演化而来,主张“心为太极”,强调“以物观物”的认识方法,邵雍的诗歌也颇受后人推崇,其诗作多抒发个人情怀和哲理思考,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

译文

大道并不远离人们,每个人都在道中行走,恭敬地思考自从孔子以来,人们就知道要适时停止也要适时行动,中庸之道没有固定的形态,它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其功效和业绩在动静之间得以体现。

释义

这首诗主要阐述了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首句“道不远人人在道”指出大道无处不在,每个人都生活在道中,次句“恭惟自孔氏时止亦时行”则是对孔子以来中庸思想的赞美,强调人们要适时停止也要适时行动,这是中庸之道的重要体现,后两句“中无定体随物用,功业见乎动与静”则进一步阐述了中庸之道的灵活性,指出中庸之道没有固定的形态,它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其功效和业绩在动静之间得以体现。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了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表达了作者对中庸之道的深刻理解和赞美,诗中“道不远人人在道”一句,强调了大道的普遍性和人们与道的紧密联系,而“恭惟自孔氏时止亦时行”一句,则是对孔子以来中庸思想的赞美和传承,后两句则进一步阐述了中庸之道的灵活性和实用性,指出中庸之道能够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其功效和业绩在动静之间得以体现,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性和启发性。

创作背景

邵雍生活在北宋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变革和思想活跃的时期,他一生致力于研究和传播中庸之道,认为中庸之道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这首诗可能是他在研究和传授中庸之道的过程中所写,旨在表达他对中庸之道的深刻理解和赞美,这首诗也反映了邵雍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他希望通过传播中庸之道来引导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