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马光长陌,千骑络青丝。上一句是什么?

风云108个月前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五马光长陌,千骑络青丝”,这句诗出自南朝梁代诗人何逊的《拟轻薄篇》,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诗词原文

拟轻薄篇

南朝·梁·何逊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五马光长陌,千骑络青丝。

翠盖飘摇渡水来,琉璃巉崿带斜晖。

吹箫引凤鸣鸾车,紫盖飘摇入翠霞。

都人观者相推挤,惊看飞燕飘然起。

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

作者简介

何逊(约466—519),南朝梁诗人、辞赋家,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兰陵)人,后寓居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何逊诗与刘孝绰齐名,号称“何刘”,世称“何水部”,其事母至孝,为官清廉,梁武帝天监中,曾任建安王萧伟的记室,后转主簿,又兼尚书水部郎,晚景困顿,卒于官舍。

译文

洛阳城东的桃花李花随风飘转,究竟飞落到谁家院子里呢?洛阳城中有个姑娘容貌娇好,对着片片飘落的桃花不禁长声叹息,今年我在这里看着桃花凋落容颜衰老,明年花开时节不知又有谁还能看见那繁花似锦的胜况?已经看见了俊秀的松柏被摧残砍伐作为柴薪,又听说那桑田变成了大海,故人现在已经不再悲叹洛阳城东凋零的桃李花了,而今人却依旧对着随风飘零的落花而伤怀。

年年岁岁繁花依旧,岁岁年年看花之人却不相同,转告那些正值青春年华的红颜少年,应该怜悯这位已是半死之人的白头老翁,如今他白发苍苍真是可怜,然而他从前亦是一位风流倜傥的红颜美少年,这白头老翁当年曾与公子王孙在芳树下游乐,也在落花前伴着清歌妙舞,光阴荏苒,日月如梭,那光禄池中富丽堂皇的楼台亭阁,早已变成了锦绣画图;将军宫门外的楼台,经过画饰更显出神仙般的气派,五匹马拉的车子在宽阔的大街上驰骋,千余辆车的青丝彩绸在微风中摇曳,翠绿的荷叶在水中轻轻飘荡,琉璃瓦砌成的宫殿在夕阳的余晖下更显得金碧辉煌,吹箫引凤,鸾鸟驾车,紫盖飘摇如同飞入翠绿的云霞,京都的人们聚集围观,惊叹于飞燕般的舞姿轻盈而起,一曲清歌妙舞结束,箫声断绝,三十六宫秋夜漫漫。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洛阳城东桃李花的飘落,引出对时光流逝、青春易逝的感慨,诗中描绘了洛阳女儿的哀愁,以及对公子王孙、光禄将军等权贵奢华生活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五马光长陌,千骑络青丝”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权贵们出行时的豪华场面,五匹马拉的车子在宽阔的大街上驰骋,千余辆车的青丝彩绸在微风中摇曳,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华与奢靡。

赏析

这首诗以洛阳城东的桃李花为引子,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时光流逝、青春易逝的主题,诗中通过对洛阳女儿的哀愁、公子王孙的奢华生活以及白头老翁的凄凉境遇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深刻感慨,诗人也通过描绘权贵们的奢华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风气。

“五马光长陌,千骑络青丝”一句,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权贵们出行时的豪华场面,也通过这一细节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华与奢靡,这种描写手法既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和意蕴。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和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南朝时期,社会风气奢华浮躁,权贵们追求享乐、崇尚奢华,诗人何逊身处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有着深刻的感慨,诗人也可能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和反思。

《拟轻薄篇》是一首具有深刻意蕴和感染力的诗歌,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时光流逝、青春易逝的主题,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风气。“五马光长陌,千骑络青丝”一句更是成为了描绘奢华场面的经典之笔。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