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中结梳罢,提筐候早期。的意思及出处

生辉78个月前

诗词原文

闺怨

唐·王昌龄

楼中结梳罢,提筐候早期。

那知春夜雨,和泪落花啼。

作者及朝代

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作者简介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边塞题材最为著名,但同样擅长宫怨、送别等题材,他的诗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简练明快,富有音乐美和画面感,王昌龄的诗歌在当时就广受赞誉,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在楼上梳洗完毕后,提着竹筐等待着黎明的到来,哪里知道春夜的细雨,伴着泪水与落花一同哭泣。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闺中女子在楼上梳洗完毕后,满怀期待地提着竹筐等待丈夫归来的情景,春夜的细雨却打破了她的美好期待,让她不禁泪如雨下,与落花一同哭泣,诗中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景物描绘,展现了女子内心的孤独与哀怨。

赏析

这首诗以闺中女子的视角展开,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她的内心世界,首句“楼中结梳罢”点明了时间和地点,同时暗示了女子的身份和状态,次句“提筐候早期”则进一步展现了她的期待和焦虑,后两句“那知春夜雨,和泪落花啼”则通过春夜的细雨和落花的意象,巧妙地表达了女子的哀怨和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简练明快,富有音乐美和画面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王昌龄的个人经历有关,他早年曾经历过贫困和挫折,对底层人民的生活有着深刻的体会,他作为一位边塞诗人,对战争和离别也有着深刻的感受,这首诗可能正是他在某个春夜,看到一位闺中女子在雨中等待丈夫归来的情景,触景生情而创作出来的,通过这首诗,他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生活的同情和对战争与离别的深刻反思。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