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隅丽春日,南陌采桑时。的意思及出处

生辉88个月前

诗词原文

春日采桑

唐·王昌龄

东隅丽春日,南陌采桑时。

叶叶传佳音,枝枝含媚姿。

轻红拂花脸,嫩绿沾罗衣。

何处箫声起,风前送别离。

作者简介

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译文

在东边美好的春日里,正是南边田野采桑的好时节,桑叶一片片传递着佳音,桑树枝条都含着妩媚的姿态,轻柔的红晕拂过采桑女的脸颊,嫩绿的桑叶沾湿了她们的罗衣,这时,从哪里传来了悠扬的箫声,在风中似乎诉说着别离的哀愁。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里采桑女的劳作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采桑女的青春活力,诗中“东隅丽春日,南陌采桑时”点明了时间和地点,营造出一种明媚的春日氛围。“叶叶传佳音,枝枝含媚姿”则通过拟人的手法,赋予桑叶和桑树以生命,使它们成为传递佳音和展示媚态的使者,后两句则通过描写采桑女的神态和动作,以及箫声的响起,进一步渲染了春日采桑的欢乐气氛和离别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春日采桑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采桑女的青春活力,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使得诗歌形象生动、意境深远,诗人还巧妙地融入了离别之情,使得诗歌在欢乐的气氛中透露出淡淡的哀愁,更加引人入胜。

创作背景

王昌龄在唐代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歌以边塞诗和宫怨诗最为著名,这首诗却以春日采桑为背景,展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据推测,这首诗可能是王昌龄在游历或隐居期间所作,通过描绘春日采桑的场景,表达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诗中也融入了诗人对离别之情的感慨,反映了他在人生旅途中的孤独和无奈。

文章下方广告位